时间:2023/2/8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近日,日本一家水产批发商干的一件好事曝光,让“国鳗”火爆日本全网。这家水产商,常年进口中国鳗鱼,却打着日本鳗鱼的招牌,在日本做了至少5年的生意。

事情曝光之后,很多日本网友骂水产商造假不负责任。但真相是,日本水产商敢这么做,是因为他们知道,不管是中国鳗鱼还是日本鳗鱼,都一个样。但偏偏市场上总有一股邪风吹着说,任何东西,只要贴上日本产的标签,它就是高端,它就值钱。

既然人们这么说,水产商就按照人们的喜好做生意了,这不,5年了,很多日本人都吃了中国高端鳗鱼,确实一样美味。到头来,不是水产商糊弄人,而是日本的商业环境在糊弄人,而消费者往往乐在其中。

在“国鳗”逆袭“日鳗”背后,是日本“高端”食材,割中国韭菜太久了。

提起鳗鱼,人们大概都会想到“日鳗”,实际上,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鳗鱼养殖和出产国。日本鳗鱼之所以更出名,主要是因为商家营销噱头搞得好。

在日本,中国鳗鱼的价格,只是日本鳗鱼的一半。在中国一线城市,也有大量的人为“日鳗”买单。

日本为了维持本土鳗鱼的高价格,很早就设立了技术贸易壁垒。出台最严格食品药残标准,要求对进口鳗鱼进行多达多项检测。

这导致中国鳗鱼出口企业,运送活鳗鱼到日本后,还得再养几天,出口成本大大增加。年,日本进口中国食品原料7.8万件,查出件违规,随之日本媒体大肆炒作中国食品违规,中国鳗鱼不受欢迎,也是被这么“炒”毁了的。

实际上,日本提高标准,中国水产企业也层层把关,严格把控质量,养出了品质好,产量高的鳗鱼,但就是卖不到钱。而且,中国食品出口日本的违规率只有0.23%,美国食品为0.7%。日本强行捧起来的“高端鳗鱼”,成功给消费主义洗了脑。

一个小小的岛国,日本人少,资源少,使得其不得不长期依赖出口经济。这意味着,日本给消费主义洗脑的功夫,是针对全世界的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,这也提醒广大中国人民,别被割韭菜了。

去年一年,日本对华出口食品和水产品,贸易总额高达亿日元(约合亿元人民币),连续8年创最高纪录。这显示了这些年来,日本食品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,换句话说,中国社会,也上了日本“高端食品”。

在中国,人们吹捧日本食品的声音也曾铺天盖地,还一度神化了日本的所谓工匠精神。

年,日本东洋橡胶工业公司被曝产品质量数据造假。年,日本三菱汽车被曝尾气排放数据造假。

年,日本汽车制造商斯巴鲁,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,和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纷纷承认存在产品数据造假行为,公开道歉。

这是曾震动世界的丑闻,凸显了日本制造业的普遍共性。但日本仍然愿意以文化和精神论,来维持市场秩序。过去几年,日本打开大门,欢迎中国游客前去买买买,受日本文化论影响,很多中国人也迷上了日本产品。

实际上,工匠精神不是哪个国家的文化,德国,瑞士和比利时,同样以专注敬业为人所知,中国也不缺真正的匠人。

日本资源稀缺,自然什么都贵,商家想赚钱,走高端路线是好手段。为了赚更多的钱,日本进口廉价原料,经加工包装之后,转手高价返销,在全世界割韭菜的事也做过不少。

比如去年爆出的,日本以3块钱每1斤的价格,大量进口中国的岩盐矿,经过加工之后,提纯出岩盐。打上顶好的养生效果标签,以3万元每斤的价格卖给了大量中国人。

消费主义者往往愿意买,甚至痴迷。看到这里,有人要问一句了,中国地大物博,物美价廉,它不香吗?

问问那些来到中国生活,又不想回去的日本人就知道,可以大碗吃爽口西瓜的感觉,在小小的日本根本体会不到。

盛夏消暑,西瓜是中国全民的首选,吃瓜还是一种乐趣。日本网友看到了,只能哭着喊自家的西瓜又贵又难吃。这就要提到日本的“天价水果”,和“一见钟情大米”了。

曾有报道称,日本一个西瓜,拍卖到了3万元人民币的高价,不知道的还以为,这是献给天皇吃的。

跟中国不一样,我们卖水果,除了超市里专设的大型水果区,还有一车一车拉到街上,论斤卖的。日本的水果是包装精致之后论个儿卖的。

像西瓜这样的大水果,通常要切成8份,分别包装之后,贴上价格卖。在日本超市里,一块这样的西瓜大概是日元左右,约合人民币24元。

要买下整个西瓜,也就需要块,参照日本人的收入水平,似乎是能消费得起的。但是高收入的日本人,住房,教育,医疗支出都高得要命,水果一直都是日本人日常的奢侈品。

听日本人说西瓜难吃就知道,日本水果贵,和什么质量高,生长条件好,味道好什么的根本不搭边。

当然,日本一串温室栽培的葡萄,要卖多元人民币。生长条件确实不同,但这只是因为,在日本温室外,无法大量种植葡萄。

日本总面积37.8万平方公里,还没有中国一个云南省大,而且以山地和丘陵为主,平原面积,只有不到国土面积的30%,耕地面积本来就少,再加上气候条件不允许,日本想要种出大量又优质的水果,天然就不可能。

除此之外,日本水果还是统一垄断定价,相关垄断组织是日本农协,一个拥有60年历史的组织。日本农协主要干两件事,“买东西”和“卖东西”,日本农民要想活下去,就得成为农协的会员。

日本农协买东西,是指负责批发农机具,农药,化肥,饲料以及其他日用杂品。农民会员都要通过农协购买这些生产生活资料。

日本农协卖东西,是负责收集农民收获的所有农产品,然后在调整供需,适当加工,提高附加值之后,定价销售。

日本农协的职责,原本是要保护农民的收入的,但实际上,他们一边以高出市场零售价近2倍的价格,卖东西给农民会员牟取暴利,另一边给农民生产出的农作物,穿上华丽的外衣,垄断定价,赚取高额利润。

如果哪个农民不配合,那么就可能眼睁睁看着生产的农产品,烂在地里。这样的市场机制,注定日本的水果便宜不了。

日本“一见钟情大米”,产自福岛县,是日本的特级大米,一袋10斤这样的大米,大概要元人民币。在中国,二三十块钱就能买到等量的大米。

按照日本人的宣传,福岛大米,是百分百有机肥稻米,营养成分更足。类似的,日本还有佐贺县产的大米,叫做“梦的水滴”,说是在海拔米以上的半山腰种的,看起来圆润又有光泽,味道更好。

日本北海道,有“樱花”和“星星的米”两个品牌的大米,一个说是冰雪融化的水种植的,富含更多微量元素,一个是北海道气候下种植的,少虫害,少农药,更健康。

正是这些营销噱头,让日本的大米好像是来自不同王国的贵族一样,与众不同。但事实上,真的那么不同吗?

让日本哪个大米进口商,把中国的优质大米,打上“一见钟情大米”的标签,投入日本市场试一试就知道了。说不定,日本人吃了会说,大米突然变得更香了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346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